Monday, October 31, 2016

關於紀念:倘若背棄遺願,即便花開遍野,我們怎能安息?


不用翻開行事曆,只要在街上開始看到有人在胸前佩戴一朵小紅花,就知道:啊,又是那個日子到了。

如同今年的11月4日,加拿大新任總理跟他的閣員們宣誓就職時,因為幾乎穿著暗色衣服的關係,胸前那朵小紅花格外耀眼。

到蒙特婁唸書的第一年,每天忙到昏天暗地日日為資格考傷神,所以即使看到有人身上別著一朵花,也以為是勇於(或是熱愛?)抗議的蒙特婁人在進行什麼抗爭。第二年,又在10月底左右開始看到小紅花的出現,那時的我大概知道這跟抗議無關了。不過懶人一枚,沒有追根究底的精神。直到某堂TA課,跟學生們討論紀念的形式時,我舉了一些例子,比方說蒙特婁機場名字的由來,學校附近某條巷子為何叫做甘迺迪,本校為何取名為麥基爾等等。「噢,還有啊」,我指著某學生身上的小紅花,問他們這到底有什麼含義。一聽到我的問題,有些學生勁一來,開始對我諄諄教誨。我才知道那朵花的名字是poppy,罌粟花的意思。



台灣教育向來致力於反毒,相信大家對鴉片如何誤國,林則徐又花了多少心力撲滅鴉片的故事耳熟能詳,所以聽到罌粟花大概都不會有好印象。然而,poppy,在加拿大史上,甚至歐洲史上,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意涵。而這與一首戰爭詩有關。

從1914年開始的一次大戰,是當時規模最為龐大的戰爭,雙方死傷也格外慘烈。光是加拿大就陣亡約七萬人,約二十五萬人受傷。據說一名加拿大軍醫John McCrae目睹自己戰友慘死後,在1915年寫下〈在法蘭德斯田野上〉(In Flanders Fields)這首詩:

「In Flanders fields the poppies blow
Between the crosses, row on row,
That mark our place; and in the sky
The larks, still bravely singing, fly
Scarce heard amid the guns below.
We are the Dead. Short days ago
We lived, felt dawn, saw sunset glow,
Loved and were loved, and now we lie
In Flanders fields.
Take up our quarrel with the foe:
To you from failing hands we throw
The torch; be yours to hold it high.
If ye break faith with us who die
We shall not sleep, though poppies grow
法蘭德斯戰場,紅罌粟花盛開。
我們浴血之地,如今十架林立。
雲雀振翅悲鳴,槍聲難得再響,
我們曾經光陰,也有人間親情,
倏忽飄離人世,如今長眠沙場,我們手已低垂。
兄弟請接火炬,繼續戰鬥到底,
倘若背棄遺願,即便花開遍野,我們怎能安息?」



戰爭於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點宣布結束。隔年英王喬治五世宣布11月11日為「Remembrance Day」(國殤紀念日),而當時身為英聯邦一員的加拿大也不例外。

不僅這一天為國定紀念日,幾乎每個省都放假(法語大省魁北克因歷史問題糾葛所以並未放假...),首都渥太華也會舉行紀念儀式。魁北克雖不放假,卻依舊有簡單的紀念活動,如最近幾年的活動地點就在麥基爾大學校園內。11點一到,先默哀2分鐘,而後鳴放21聲禮砲,接著市長、軍人一干人等會在市區特定地點遊行一圈。

至於大家胸前佩戴的poppy從何而來呢?皇家加拿大軍團會在一些定點分送小紅花。民眾可以自行樂捐,金額不限。

不宣傳,不強迫。然而,路上一片小紅花時,令人深深體會到記憶以及想要記憶的力量可以多麼強大。「Lest we forget」,我們不能忘記。


p.s. 太久沒更新... 想不到轉眼間 Remembrance Day 就要到了,所以趕緊貼一篇去年寫的舊文應景...